醫療機構可從制度建設、人員管理、技術保障、審計監督等方面加強對公衛健康一體機數據使用的監管,確保數據安全與合規使用。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健全數據使用管理制度
明確使用流程:制定詳細的數據使用流程規范,包括數據的申請、審批、提取、分析、存儲和銷毀等環節,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操作指南和責任人員。例如,規定工作人員因醫療研究需要使用數據時,必須填寫數據使用申請表,說明使用目的、數據范圍、使用期限等信息,經相關部門審批通過后方可獲取數據。
限定使用范圍:嚴格限定公衛健康一體機數據的使用范圍,明確規定數據只能用于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管理、醫學研究等合法的醫療相關目的,嚴禁將數據用于商業營銷、個人牟利等非醫療用途。
規范數據共享:如果涉及數據共享,要建立嚴格的數據共享審批機制和協議模板。在與其他機構共享數據前,需對對方的資質、數據安全保障能力等進行嚴格審核,簽訂詳細的數據共享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對數據保密、使用范圍、安全責任等方面的規定。
2、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
開展隱私保護培訓: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隱私保護培訓,提高他們對居民數據隱私保護的意識和法律素養,使其了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違規使用數據的法律后果。培訓內容可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數據安全操作規程、隱私保護案例分析等。
強化權限管理:根據工作人員的崗位需求和職責,為其分配合理的數據訪問權限。采用最小化授權原則,確保工作人員只能訪問和操作其工作所需的數據,避免過度授權。例如,醫生只能訪問和修改與患者診療相關的數據,而信息科工作人員則負責系統維護和數據備份等工作,不能隨意查看患者的具體醫療數據。同時,定期對工作人員的數據訪問權限進行審查和調整,確保權限與工作職責始終保持匹配。
3、加強技術保障
數據加密: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對存儲和傳輸中的公衛健康一體機數據進行加密處理,確保數據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密文形式存在,即使數據被竊取,攻擊者也難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對數據庫中的敏感數據字段采用對稱加密算法進行加密,對傳輸過程中的數據使用 SSL/TLS 等加密協議進行加密。
訪問控制:建立完善的訪問控制機制,通過身份認證、授權管理等技術手段,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訪問數據。例如,采用用戶名和密碼、數字證書等多種身份認證方式,對訪問數據的人員進行身份驗證;利用訪問控制列表(ACL)、角色 - based 訪問控制(RBAC)等技術,根據用戶的角色和權限來限制其對數據的訪問操作。
安全審計:部署安全審計系統,對數據的訪問、使用、修改等操作進行實時監控和記錄,以便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并進行追溯。審計記錄應包括操作時間、操作人、操作內容、數據變化等詳細信息。通過對審計日志的定期分析,能夠發現潛在的數據安全風險,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范和處理。
4、定期監督與評估
內部監督檢查:醫療機構應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定期對數據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確保數據使用符合規定的流程和范圍。檢查內容包括數據訪問記錄、數據使用申請審批流程、數據共享協議執行情況等。對于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責令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整改,并跟蹤整改效果。
外部評估與認證: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醫療機構的數據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和認證,如開展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 27001 等)、隱私保護認證等。通過外部專業機構的評估,可以發現醫療機構在數據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數據使用的安全性和合規性。